数创未来
第60个世界气象日(3月23日,World Meteorological Day)刚刚过去,今年的主题是“气候与水”,呼吁人们进一步认识新形势下气候与水的关系,关注气候现象以及人类活动引起的气候变化对水产生的重大影响,呼吁全球以更协调、可持续的方式合理利用和规划气候与水资源。
工业时代到来后,气候问题已经成为了全球性关注的焦点,极端天气带来的“连锁变化”也愈加受到重视。冰川加速融化、海平面不断上升、众多岛屿面临淹没危机、生物灭绝性威胁……
一点也不美丽的“塑料水”“塑料雪”
你喝的水或许可能是“塑料水” !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数据,全球每年产生约3亿吨塑料垃圾,其中超过800万吨进入海洋——相当于每分钟向大海倾倒满满一辆垃圾车的塑料。而此前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大学一项研究也显示,全球人均每周仅通过饮用水就会摄入1796个塑料微粒,按重量算这些塑料微粒约为5克,等同于一张信用卡所用的塑料。
无独有偶,2019年,来自德国与瑞士的研究人员发布了一项研究报告,称他们在挪威北极斯瓦尔巴尔群岛、法国阿尔卑斯山及德国不莱梅地区采集雪样并检测,发现其中含有大量微塑料。研究人员表示,这些塑料微粒的来源可能还是通过大气的循环流动,将微塑料从大陆上被输送到高空,与雪花结合,通过降雪使微塑料又重新回归大地。
基于这种设想,研究人员提出一种担忧,或许我们呼吸的时候已经摄入不少微塑料,而这比我们认识到食物令人摄入微塑料可能还要发生得更早。
塑料问题的持续发酵,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塑料水”、“塑料雪”一点也不美丽!
环境警报再度拉响,全球减排力度或变化
2019年11月26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发布了新的《2019年排放差距报告》,再度拉响环境警报。报告指出,如果全球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在2020年至2030年之间不能以每年7.6%的水平下降,世界将失去实现1.5摄氏度温控目标的机会。全球的整体减排力度须在现有水平上至少提升5倍,才能在未来10年中达成1.5摄氏度温控目标所要求的碳减排量。
在塑料带来的忧虑与日俱增的当下,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审视塑料对环境造成的伤害。2020年已然成为了国际气候应对进程的关键年。
印度海事环保“禁塑令”规定,自2020年1月1日起,禁止过境船舶使用各种塑料袋、塑料盒、食品包装膜、防震保温包装、分装塑料容器、包装袋、包装瓶盖等。
西班牙安达卢西亚地区宣布于2020年以“豁免塑料税”的方式来减少塑料袋的使用,届时零售场所及公共服务场所等如良好执行不向消费者提供塑料袋的承诺,将可以免除塑料税。
加拿大温哥华也通过市议会投票,决定将于2020年4月起禁用塑料吸管,2021年元旦起禁用塑料袋。
而在国内,2020年1月1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发布了新版限塑令——《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对四个重点领域(不可降解塑料袋、一次性塑料餐具、宾馆酒店一次性用品、快速塑料包装)的塑料使用进行了限制。,
塑机企业如何发力?生物降解塑料或迎风口
随着生态环境的变化以及对塑料产品的把控不断加强,近年来,“生物塑料”的概念一再被提及。但事实上,很多人所说的“生物塑料”或许并不一样,“生物材料塑料”和“自然可降解塑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用玉米淀粉、甜菜糖、猕猴桃皮、虾壳、木浆、芒果和海带等制造出来的塑料就是所谓的“生物材料塑料”,相对于石油来说,相对可持续,因此拥有不少拥趸。这些材料造出的产品和黑胶(vinyl,乙烯基)常用于饮料瓶,但是即便是这类完全由植物制成的塑料,在自然环境中也仍需要几百年才会降解。
而“自然可降解塑料” 是指一类其制品的各项性能可满足使用要求,在保存期内性能不变,而使用后在自然环境条件下能降解成对环境无害的物质的塑料。按降解的外因因素来分的话,可以分为:光降解塑料(受到太阳光的作用而降解)、生物降解塑料(由于真菌、细菌等自然界微生物的呼吸作用或化能合成而降解,最终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以及环境降解材料(在光、热、水、污染化合物、微生物、昆虫、机械力等自然环境条件作用下降解)。
得益于禁塑政策推动,欧洲地区一直以来都是全球大型生物降解塑料消费市场,国内生物降解塑料产量大多出口到欧洲地区。不过,随着《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发布,生物降解塑料或迎市场风口。
《意见》指出通过对国内主要生物降解塑料企业投产项目产能初步统计,2019年中国生物降解塑料年产能在52万吨以上,到2021年国内生物降解塑料产能有望实现翻番。